中新网金华11月28日电(董易鑫)下午3时许,在浙江金华东阳市,电影放映员蔡华平像往常一样把投影器、幕布、音响、板凳等装车,他在为两个多小时后即将放映的电影做准备。像这样一个人准备,一个人驱车下乡放电影的日子,他已度过20余年。
电影放映员蔡华平搭建幕布。 吴柳静 供图
蔡华平今年64岁,在当地从事电影放映员工作已有44年,其中放映流动电影也有20余年。如今,他一个人负责放映该市六石街道和江北街道下辖的几十个乡村的电影,一年下来最少也有200多场。
“之所以干这个(电影放映员的工作),是因为我老爸也是放电影的。”蔡华平说,在他年少时的农村记忆里,父亲总带着他跑到15公里外去看电影。后来,得益于“免费送电影下乡”等政策的出台,父亲开始在村子里当放映员,村民在家门口也能看上“时髦”的电影。
儿时的耳濡目染,让蔡华平对电影放映工作充满热爱。如今,这份热爱已转变为一份责任。
“放电影的工作就是搞服务,送文化。我最早放电影是16毫米胶片,后来发展到35毫米胶片。刚开始,村子里都是矮矮的房子,现在都是小洋楼。”蔡华平说,这些年,他既见证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村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对于这份事业,他觉得蛮自豪的。
电影放映员蔡华平书写放映日志。 吴柳静 供图
随着夜幕降临,越来越多六石街道后里村的村民聚集广场,今天放映的是戏曲片,更是吸引村里的老人。“他放(电影)的时候,村里都是很热闹,很多人来看。”村民王菊芳说。
东阳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放映部主任胡东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从2006年国家开始实行农村电影“2131工程”,东阳便启动了送电影下乡,十几年来每年平均送7200场电影下乡,600场左右进校园,累计近13万场。
“东阳在我的记忆当中是出门挣钱的人很多,留在村子里面很多老人。有送电影下乡以后他们特别喜欢,如果有适合他们的片子比如说戏曲片,他们都会来看电影,也是丰富文化生活。”胡东说。(完)
中新网西宁11月28日电 题:中外文旅达人寻西宁“历史味” 感受高原古城沧桑变迁
中新网记者 李江宁
“我很少看到这样既有民族特色又富有历史沧桑感的建筑,进来第一眼就惊艳到了我。”第一次来到西宁的意大利文旅达人爱琳娜,参加遇见幸福之城——外国人+大V带你一起逛西宁活动时走进西宁宏觉寺,都对此间的一砖一瓦、一景一物,充满了好奇。
28日,参加遇见幸福之城——2023外国人+大V带你逛西宁活动的文旅达人,走进千年古刹宗喀大慈宏觉寺和古色古香的西宁城隍庙,感受岁月在古建筑上留下的文化印记。
图为参加活动的中外文旅达人参观西宁城隍庙。马铭言摄
图为美国文旅达人江喃正在拍摄古建筑。马铭言摄
位于西宁市城中区宏觉寺街的千年古刹宗喀大慈宏觉寺,由藏传佛教后弘期鼻祖喇钦·贡巴饶赛于公元941年创建,距今千年并沿用至今,现由青海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噶尔哇·阿旺桑波主持。寺内曾多次举办藏汉佛教文化教育、藏汉佛教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
“我定居在深圳,那里的建筑大多是新建,很少有这样千年历史的古建筑,走进宏觉寺,耳边响彻僧人诵经祈福的声音,令人内心平静。”爱琳娜说。
图为意大利文旅达人爱琳娜正在参观宏觉寺。马铭言摄
“西宁城隍庙给我非常壮观的感觉,城隍庙内的古树、古建筑都透露着沧桑感,仿佛在对着每一位来访者讲述它见证的这座高原古城的历史变迁。”定居成都市的美国文旅达人江喃说。
西宁城隍庙,始建于元代,是河湟谷地古老文明的见证之一。其中古建筑、泥塑群体、楹联牌匾、砖雕壁画,艺术手法高超精湛。
在古代,城隍庙就是一座城池的标志。城隍,始于周秦,盛于唐宋,沿袭至今。“城”指城墙,“隍”指城河。城隍二字连用始于《易经》“城复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
活动期间,中外文旅达人将以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方式,在微博、抖音、视频号、各大旅游平台进行话题宣推。各主流媒体将以多元方式,发挥各自平台优势,呈现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生活场景,记录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
本次活动由西宁市委宣传部、中新社青海分社主办,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青海分公司承办,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中共城中区委宣传部、城中区文体旅游科技局等单位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