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 吕少威)今年7月底至8月初,北京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多条道路被洪水冲毁。9月25日,记者从北京交通部门获悉,北京计划实施县级以上道路复建工程100余项,提升道路、桥梁防洪抗灾能力。
北京交通部门按照北京市“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全力开展灾后道路恢复重建工作,将重点解决北京西部山区生命通道抗灾能力弱、路网密度低、安全韧性不足等问题。
“一年基本恢复”方面,将受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恢复重建至灾前水平,局部路段适当提高防护标准,通过设置混凝土挡墙、增加桥跨等措施,提升道路、桥梁防洪抗灾能力。计划实施县级以上道路复建工程100余项,今年9月下旬陆续开工,明年入汛前全部完工。
“三年全面提升”方面,将重点构建西部山区“三横三纵”主通道格局,横向拟增补G108新线高速、涞宝路新线高速,G109新线高速增设应急联络线,在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沟域构建三条横向主通道;打通军红路、胜南路沟域连接线,构建中部纵向主通道,与西部现状G95、东部现状G234形成三条纵向主通道,整体提升西部山区路网安全韧性。
“长远高质量发展”方面,将结合中长期规划,持续完善北京山区路网结构。在北部山区,对G111、G234等通道低等级路段进行提级改造,大幅提升道路的抗灾能力。同时,继续完善西部山区路网结构,重点建设双大路等镇村连接线,持续织密路网。
北京交通部门表示,将把道路恢复重建与韧性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有机结合,高质量完成各项恢复重建任务,为持续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完) 【编辑:房家梁】
中新网吉林9月25日电(记者 谢艺观)吉林是全国农业大省、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由于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壤造就了良好生长环境,盛产优质大米。
如今,在吉林省众多乡村,水稻已成为优势农产品,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通过多种方式,做强大米产业,增收致富。
种子里藏着“致富经”
走进位于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的九月丰家庭农场, 一望无垠的稻田里, 沉甸甸的稻穗压弯枝头,空气中传来一阵阵稻花香。
9月23日,正值“中国农民丰收节”,这里也正式开镰收割。伴随着收割机隆隆的轰鸣声,颗粒饱满的稻谷被收入“囊”中。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09/24/4ecbd5766adf46a58a42f1b27877073e.jpg" alt="收割机在收割稻谷。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
收割机正收割稻谷。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现在收割的这垧地,亩产能达到1800斤至1900斤。”九月丰家庭农场经理李晓丽告诉记者,“这些收割的大米,在市面上能卖到8元一斤。”据她介绍,目前农场里最贵的功能稻米,一斤能卖一百多块。
如今万昌大米成为响当当的品牌,但曾经,这里的农户们因为种植普通水稻品种,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附加值更是无从谈起。
2016 年,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九月丰家庭农场挂牌成立了吉林试验站。农场每年试验示范水稻品系、品种1700多个。 近年来,又陆续开发出多种高钙、多胚、少糖的功能性稻米新品种, 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值。
一粒小小的种子就这样改变了农民的生活。
科技让农业走上“新台阶”
想要把农业做大做强,除了种质,农业技术亦是关键因素。
2014年,吉林市率先推行 “ 可视农业 ” 和 “ 私人订制 ” 营销模式, 通过建立地面摄像头、低空无人机、外太空遥感卫星的多层立体管控平台, 对春季作物耕种、夏季田间管理、秋季收割入库和运输等全流程实施远程监控。
作为吉林市第一家卫星遥感智慧农业示范家庭农场,“慧 ” 耕田地也成了九月丰农场的一大亮点。据介绍, 客户群体通过“智慧农业 ” 生产管理体系在前期生成的农产品二维码,能实现农产品 “全程可追溯”服务体验。
在“中国粳稻贡米之乡”舒兰市, 农业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来到舒兰市溪河镇吉米粮食有限责任公司的937亩稻田,放眼望去,微风拂过,稻浪起伏,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公司总经理蔡兴宝告诉记者,“公司引进的这些设备、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能,预计今年亩产能达到约1500斤。”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09/24/1e8e9d6767564fc2a0aa0a3d4a004771.jpg" alt="图为金色的稻田。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
图为金色的稻田。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蔡兴宝透露,之前公司的水稻生产和加工就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今年3 月, 公司又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共建水稻科技小院,进行新品种选育和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进一步提高大米的产量和营养价值。
为了保证大米的口感,蔡兴宝提到,今年7月,公司还引进了智能化新设备,采用低温加工的生产方式,在-5°C的低温条件下持续保鲜,锁住大米的香气和营养。同时,运用数字化管理技术控制稻米的加工精度和产量,年加工能力从1万吨提升至5万吨。
“旅游”+“农业”,让乡村发展更好
远处是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稻浪,近处是鳞次栉比的朝鲜族庭院,漫步在和龙市光东村,处处皆是风景。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突破“乡村的产业就是农业”,以及“农业的功能就是提供农产品”的传统思维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光东村聚焦现代农村田园旅游,采取“企业+ 村集体+村民”的运营模式,形成“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民宿”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09/24/2d5733633ba14f8a828dd264bf49ac86.jpg" alt="不少游客在稻田里散步。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
在光东村,不少游客在体验稻田风光。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在这里,游客可以乘着小火车穿越稻田,开着儿童拖拉机体验农耕乐趣,还能提着一杯“光东村”咖啡在露营地前打卡留念……
丰富的游玩项目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光东村村书记金宪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截至到目前,游客已达40万人次左右。国庆期间,村里还准备了民俗表演等节目,将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此处,预计全年游客接待量可达50万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