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1日电 中铁十七局21日发布消息,由该局承建的中国首个最大吨位双向不对称钢混结合斜拉桥——山西省大同市平城街西延跨铁路桥,当日顺利跨越大同西编组站站场16股铁路线,完成转体施工、精准合龙,为早日实现通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街西延跨铁路桥梁新建工程位于大同市城区,是沟通大同市西部城区铁路站场两侧的重要交通走廊。此次施工的主桥为独塔钢混结合梁双索面转体斜拉桥,转体梁全长254米、重达25000吨。
由于项目地处城市中心,主桥及引桥累计跨越16条铁路线,施工场地距铁路接触网最小距离1.32米,距铁路围墙最近仅1米,要想在如此局促的有效空间内将梁体顺时针旋转72度,完成双向不对称转体并精准对位,难度和风险极大。
“针对转体桥施工的复杂性和精度要求,项目团队通过建立桥梁转体姿态实时监控系统,在梁端、塔座等关键位置安装感应装置和监测点,全程实时监控整个转体过程中角速度、线速度、梁体姿态、平面轨迹及梁体竖向振动状态等变化参数,成功将施工精度严格控制在毫米级。”项目负责人冯向前介绍。最终,项目团队成功在110分钟天窗点内“零误差”完成全国首例双向不对称钢混结合转体斜拉桥合龙施工。
据悉,大同市平城街西延跨铁路桥是“云城”民众翘首以盼多年的连接东西城区的重点工程,将于2023年底通车投入使用。(完) 【编辑:唐炜妮】
中新网重庆9月21日电 (记者 钟旖)202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端论坛21日在重庆市合川区召开。专家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主题建言献策,就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展开深度交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人事局)综合与法规处处长、研究员兰宗敏介绍,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也是西部人口规模最大、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是近年来我国重要的区域增长引擎。同时,成渝地区还是我国西部的重要市场、创意高地、人才源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有助于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图为202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端论坛开幕式。中新网记者钟旖摄
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颖看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下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渝路径”有五项重点任务:优化区域国土空间治理、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产业协作共兴、深化两区(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嗣方亦建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要更加注重区域市场化协调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产业链协同;更加注重发挥数字化变革对市场化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土地、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更加注重推进制度型开放,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他认为,成渝应持续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携手培育新产业开辟新赛道、携手推动产业开放创新合作。
兰宗敏提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实现“突围”,关键是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要靠改革创新,重点要在区域协同上下功夫,加快补短板、强弱项。
据悉,这是川渝两地社会科学院第三次携手主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端论坛”。重庆市合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化论坛成果的转化应用,努力为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