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11月28日电 台湾云林县古坑乡一处蛋鸡场27日通报暴发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已根据作业程序对场内15374只42周龄蛋鸡和35413颗鸡蛋执行扑杀与销毁。
进入禽流感高风险时节,台湾是否会再度面对“缺蛋”问题,各方看法有所不同。
联合新闻网28日报道,台当局农业事务主管部门“畜牧司”副司长李宜谦表示,今年台湾种鸡进口量从25万只提高到33万只,可及时弥补因疫情扑杀的鸡只,该部门也将协助蛋农尽速复养。
彰化蛋农则表示,台湾本地鸡蛋产量足够供应民众需求。原先岛内仅需每月60万至180万只种鸡,如今暴增至300多万只,种鸡数量过多。
彰化蛋农认为,今年禽流感状况还要再观察。若疫情不严重,种鸡数量过多、鸡蛋产能过剩,“预估过年期间蛋价会崩盘”,届时还需应对产量过剩问题。
另据台媒相关报道,台当局农业事务主管部门“动植物防疫检疫署”26日表示,处于候鸟路径上游的日本相关禽场及候(野)鸟监测皆发现禽流感案例,台湾则在台南四草野生动物保护区候鸟排遗中,检出今年秋冬首见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该机构强调,目前来台度冬候鸟持续增加,防疫风险不容小觑。
据统计,全台今年迄今确诊及扑杀禽流感的禽场达46例。云林县古坑乡蛋鸡场近日暴发的这起禽流感是今年岛内入冬后首起H5N1禽流感案例。(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郑州11月28日电 (记者 韩章云)初冬时节,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地坑院里,游客们沉浸式畅游地下古民居,体验传统陕州民俗风情。地坑院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遗,近年来,随着文旅消费市场的升温,这一非遗技艺也被更多的人关注到。
图为游客畅游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资料图) 韩章云 摄
曾经,有说头、没看头、难见实物、难以体验等问题,一直束缚着非遗文化的发展,如今,这样的局面正在改变。11月28日,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河南文旅部门负责人通报,当前,该省通过法律法规保护、资金支持、创新转化等方式,让非遗“出圈”,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吕承俊介绍,河南已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省级1030个;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万余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6名,省级1147名。4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河南省财政近三年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约1.2亿元。
图为外国留学生在河南焦作学习太极拳。(资料图)韩章云 摄
当前,河南正通过多种方式助力非遗被“活化”为可看可感、可亲可爱的产品及体验场景。
吕承俊介绍,河南先后组织100多个非遗项目和300多名传承人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全国性展览展会,展示河南非遗魅力;同时,创新举办2022河南“寻找非遗新青年”活动,挖掘培育青年传承人群,带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支持景区、场馆打造“非遗里的河南”常设展,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
此外,河南还创新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引入国内优质团队,先后在河南省15个乡村(古镇、景区)挖掘非遗内涵,活化利用非遗资源,开展乡村营造活动,共落地140个非遗空间、149项非遗文创,探索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河南经验”,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省份。而“非遗购物节”则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活动覆盖超2000家非遗店铺,销售额破1亿元。
如今,行走河南,无论是景区还是文化场馆,或是夜市、街区,民众“拥抱”非遗的机会大大增加。洛阳,随着汉服风起,洛绣被匠人们用于汉服制作;在开封,观众可以在开封市博物馆体验朱仙镇年画制作;在信阳,游客有机会亲手炒作毛尖茶;在焦作,太极拳文化吸引不少外国人到陈家沟拜师学艺……一大批好看、好玩、好吃的非遗已积累大批“粉丝”,消费者也乐于为之买单。
吕承俊表示,非遗源于生活,“出圈”亦是回归,河南将持续做好非遗的挖掘、保护、展示和传播,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