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9月25日电 (李姝徵 谢梦圆)上海浦东张江正在加快培育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在25日召开的2023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浦东新区加快培育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根据《行动方案》,到2025年底,上海浦东张江将招引培育行业领军及细分领域头部企业10家,新增上市企业3-5家。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总工程师凌刚指出,浦东新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引领优势、生物材料领域的先发优势、人工智能领域的协同优势、大设施大平台的集聚优势,以及自贸区引领区的综合改革优势,为培育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提供了丰沃土壤。
结合浦东新区的产业基础与禀赋条件,以及生物制造的产业特征与发展阶段,《行动方案》指出,浦东新区计划到2025年底,招引培育行业领军及细分领域头部企业10家,新增上市企业3-5家、初创企业50家、区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0家;引进3个以上顶尖科学家及团队,建设3-5个高能级创新载体与共性服务平台,在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材料形成突破,同时提供跨区域创新网络初步构建、生物制造创新产品市场准入、示范应用等政策制度保障。
“浦东作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先行者,始终走在生物医药发展的最前沿,贡献全国、共享全球。”中国科学院院士、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凯先表示。
为更好地助力合成生物学产业在张江的发展,峰会现场还揭牌了上海张江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具体来说,该中心将以技术服务为先导、建设1个生物铸造厂;以孵化服务为加持,建设1个专业孵化器;以天使投资为纽带,建设1支天使投资基金;以监管科学为支撑,建立1套助力研审联动的机制。
其中,在孵化器方面,中心可对接国内外先进合成生物实验室,围绕不同属性的孵化需求,打造高标准孵化服务软硬体系,能够满足建立高度开放共享的实验室、初创团队独立孵化空间、成长加速空间、打破科学与产业壁垒建立大院大所联合实验室的需求。
张江集团副总经理王凯荣表示,合成生物学是张江继细胞基因等之后又一重大布局的领域,“希望通过该中心,集聚合成生物领域的各类创新要素,发挥张江合成生物优势,更好地推动合成生物产业高地建设。”
经过30多年发展,浦东已成为中国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最集聚、产业链最完整、研发管线最多、新药成果最突出的区域之一。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经达到3300亿元人民币。(完) 【编辑:叶攀】
9月24日上午,萧山瓜沥文体中心,孙培原以9.840分摘得杭州亚运会武术男子长拳冠军,实现亚运会三连冠。整套动作时长不过1分40秒左右,背后却是孙培原近5年来的坚持和努力,用他的话说,“金牌是对坚持最好的诠释。”
昨天下午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孙培原说他不是一个情绪容易激动、兴奋的人,夺冠带来的兴奋劲很快就过去了。谈及仁川、雅加达和杭州三届亚运会金牌,孙培原说每一枚金牌都格外珍惜,但每一枚意义又不相同。
赛前一晚早早休息 夺冠后想多陪家人
按照赛程,男子长拳比赛时间为9月24日上午9点,孙培原头天晚上定了5点50分的闹钟。23日晚上的开幕式,孙培原没有参加,他在运动员村散了散步就早早休息了,“村里布置很温馨,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也是一种文化和自信的输出。”
第二天一早,孙培原准时起床,吃过早饭后就和教练冯静坤一起乘坐大巴前往萧山瓜沥文体中心。参加男子长拳比赛的有14名选手,孙培原排在第10个出场。9点41分,孙培原精神抖擞地站到比赛场地,行礼后从容开始了展示。
长拳项目潇洒飘逸,自幼习武的孙培原习练起来更是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兼具力量感和美感。“武术是讲究精气神的。”孙培原说,动作环节通过刻苦训练可以达到一定高度,但要做到形神兼具却并不容易。最终,孙培原得到9.840分的全场最高分,“这是我从亚运会集训以来,打出的最完美的一套拳法。”
本届亚运会,包括印度尼西亚、日本、印度等国选手都有不错的表现。只是跟孙培原相比,无论是稳定性还是演示上都有一定差距。孙培原表示,武术毕竟传承了上千年,有它的文化底蕴在其中,并不是那么好模仿的。
最后一名选手马尔韦洛结束比赛后,坐在场边的孙培原长舒一口气,但表情并没有太多变化,“雅加达亚运会,我们俩就是第一名、第二名。这一次其实还好,没有上一次那么紧张,我对自己的技术还是非常有底气的。”
孙培原的这套动作时长不过1分40秒左右,背后却是近5年的坚持和努力。“备战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到了赛场上告诉自己,一定要顶住。”亚运会选拔赛前,孙培原一度脚部受伤,但他并没有放弃,“金牌是对坚持最好的诠释,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接受新京报专访时,孙培原早已从夺金的兴奋中平静下来,他说自己不是一个容易激动的人,夺冠带来的兴奋劲很快就过去了。不过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孙培原有那么一刻仍有点小激动。被问及接下来的安排时,孙培原会先好好放松下,陪陪家人和孩子。
其实在孙培原比赛时,妻子和孩子就在现场。上个月接受新京报专访时,孙培原曾透露,家人好不容易买到了几张门票,届时会来杭州看比赛,这也是他的一大动力。但夺冠后,孙培原忙着各种活动和采访,并没有多少时间陪陪家人。
三次夺冠意义不同 未来继续推广武术
雅加达亚运会后,孙培原以为那是他运动生涯的顶点了,从未想过还有机会再参加一次亚运会。“这次(亚运会)等于是坚持了5年,其实当时没想这么远,就一步一步走过来,特别想在家门口再战一场,继续为国争光。”
2021年陕西全运会后,孙培原进入休整状态,没有参加任何比赛。去年3月,新一届武术国家集训队刚刚组建时,休整大半年的孙培原选择复出,他当时想着只要再坚持半年左右就可以了,但没想到杭州亚运会推迟了一年举行。“感觉一直在备战。”聊起这次备战背后的故事,孙培原笑着说这一下又多拖了一年,只能咬牙继续付出。
今年6月20日,孙培原以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亚运会参赛资格,“当时感觉还是比较幸运,也挺珍惜这一次比赛。”
努力没有被辜负。继仁川、雅加达之后,孙培原拿到生涯第三枚亚运会金牌,他说每一枚都格外珍惜,但这一枚意义却又不同。2014年第一次参加亚运会时,孙培原那会儿正年轻,完全没有思想包袱,上去就是冲,是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到了2018年雅加达,孙培原背上了一些包袱,并不是他对自己的实力有所怀疑,而是担心万一拿不下中国体育代表团首金该怎么办。“现在仔细想想,更多的是外界因素,首金毕竟是值得荣耀一辈子的事情,关注度太高了。我不是在意自己的感受,就怕万一出现点意外,把中国代表团这个首金丢了。”好在,孙培原把控力不错,自始至终压制着情绪,最终顺利拿到首金。
来到杭州,孙培原心境上又有了变化,不过更多的是坦然和平静。虽然备战过程非常不容易,身体也出现过小状况,孙培原还是很享受在场上的这种感觉。“进场时听到观众山呼海啸般的助威声,感觉房顶都被掀翻了。教练在场下紧张得不得了,但真的是很享受,心里特别有底气,当时就感觉这枚金牌稳了。”
聊到未来,孙培原说当下自媒体发展迅速,他也希望有机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更好地传播、推广中国武术,“竞技武术相对门槛还是高一些,但我们可以通过编排类似武术操这样的形式,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感受、接受大众武术的魅力。”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