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1月28日电 (杨梦逸)初冬时节,在重庆南川河图镇茶叶基地,广袤的茶山上,茶垄连绵起伏,茶叶长势喜人。
图为重庆南川河图镇茶叶基地。殷文亮 摄
河图镇地处重庆南川区西北部,全镇辖区面积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9%,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如何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发挥基层商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河图镇商会会长、副会长分头引领,打造茶叶、优质稻、板栗“三个万亩”基础产业,加快推进农旅融合,绘就乡村亮丽“风景线”。
河图镇商会副会长、重庆栖静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永松介绍,围绕打造茶旅融合小镇,重庆瑞凯农业、重庆栖静山农业、重庆顺春农业等十余家企业组成企业联盟,在冒水、长坪、中图、骑坪等4个村17个农业社通过“基地+公司+村级联合社+农户”模式,将长期闲置撂荒地发展成“路、沟、渠”基础设施完善的茶叶产业基地,集中发展茶叶3500余亩,涉及农户600余户。
茶业前期投资大、生产周期长,村民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有收益,为了让村民安心流转土地,河图镇商会多次组织村民前往贵州、四川等茶叶种植地区考察,了解种植茶叶的收益情况,企业联盟终于在2020年冬季种下了第一批良种繁育茶树。
“目前我们采取租金+务工的方式,为村民增收。待明年茶叶正式采摘后,我们会根据农户意愿和能力将茶园‘托管’给当地村民,我们负责技术指导,村民自己管理,每年采摘的鲜茶按市场价全部采购,收入全归村民所有。”唐永松说,预计明年每亩鲜茶收入能达到4000元(人民币,下同),按每个劳动力“管理”5-10亩茶园计算,每年收入能达到2-4万元。
54岁的长坪村人华永碧家中有4亩田地,在2020年前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每年除了自家食用、喂养家禽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2020年种植茶叶后,我们每年都有1200元租金收益,在茶叶基地务工每天还有60-150元不等的务工收入。”华永碧说,“等到明年茶叶正式采摘,收入更高。”
同时,河图镇以茶叶基地为核心进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以采茶、品茶体验等休闲观光游为主,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除了茶叶产业,优质稻产业、板栗产业在河图镇发展迅速,“三个万亩”基础产业的持续壮大成为该镇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河图镇建成3500亩水稻种植核心区,打造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优质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此外,该镇还更新良种板栗7000余亩,建立了绿色食品板栗科技示范园3000亩,并引进重庆市红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一步延伸板栗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在基层商会的助力下,‘三个万亩’基础产业在河图镇快速发展,不仅村民收入大幅提升,集体经济也持续壮大。”河图镇党委书记向钟说,2020年之前,该镇各村(社区)每年集体经济收入不到10万元,2023年仅1-6月,全镇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总计就达到328万元,预计全年收入达700万元以上。(完)
中新网曼谷11月28日电(李映民 赵婧楠)“月圆之夜,河水上涨,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漂水灯,漂水灯,幸福将陪伴你我……”伴随着悠扬的古典乐曲,泰国古城清迈的滨河边,民众穿着传统服装,手里捧着精心制作的水灯,放到河面上,随着水流缓缓漂去……
清迈河里的水灯。赵婧楠摄
水灯节是泰国古老而极具风情的传统节日,每年阳历十一月的满月之夜举办。水灯节起源于800多年前的泰国素可泰王朝。其时,每年这一天人们都会聚集首都庆祝“灯节”,国王携王后等乘龙舟游河,与民共庆同乐,彻夜欢腾。相传当时有位王妃用香蕉叶折叠成一盏莲花形的灯船,插上香烛点燃,放在河面顺水漂流,以示敬神礼佛。于是当地民众纷纷效仿,成为相沿至今的全民节日。
灯光下的契迪龙寺。赵婧楠 摄
在泰国清迈的契迪龙寺,随着夜幕降临,佛塔变成了一幅巨大的画布,上面展现着光雕投影的奇迹。这些投影将整个佛塔包裹在一层神秘而迷人的光环中。随着灯光和动画的不断变化,观众可以看到兰纳王朝的历史场景、佛教故事,以及与水灯节传说相关的图案,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
这些投影不仅局限于静态图像,还包括动态元素,观众可以看到传统泰北兰纳艺术风格的精致图案和装饰,以及象征佛教文化的莲花和佛像。
这些栩栩如生的投影如同一部生动的电影,讲述着泰北的历史、文化和信仰。在夜色中,契迪龙寺的佛塔变成了一个故事的舞台,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信徒前来观看。
在清迈市中心塔佩门,夜幕刚刚降临,五颜六色的灯一齐亮起。展示的巨型花车有神话故事人物、有吉祥动物大象,还有身着盛装的演员表演传统舞蹈。意大利游客方达全家来到清迈。他兴奋地说,第一次过水灯节,亲手制作水灯,和当地人一起载歌载舞,这种文化体验十分美妙。(完)
灯光装扮古城。赵婧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