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9月21日电 (罗婕)搭乘中老铁路的快车,体验“黄金通道”的互联互通;走进“动植物王国”领略生物多样性之美;走进建设中的“光伏之都”感受科技引领未来之光......9月14日至20日,来自韩国、老挝、泰国、柬埔寨、新加坡、斯里兰卡、尼泊尔和中国8个国家的30位青年跟随2023年东北亚青年可持续发展研习营云南分团走进“七彩云南”,在一场中国科技创新和传统文化体验之旅中探寻可持续发展“密码”。
此次活动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韩国SK集团主办,云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云南民间国际友好交流基金会承办,云南财经大学协办。活动以“科技创新、共享未来”为年度主题,走进昆明、普洱、西双版纳等地,持续增进中外青年交流交往,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探寻可持续发展,“看到地球的未来”
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绿色能源、硅矿资源、光伏资源等优势,积极建设成为“光伏之都”。走进华能石林光伏发电项目,眼前山坡上一望无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让青年们直呼“震撼”。
来自韩国全罗北道的青年南现祐表示,韩国当下十分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我们青年应该关注如何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在这里我看到中国在光伏发电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仿佛看到了‘地球的未来’。”
图为各国青年走进华能石林光伏发电项目。 李嘉娴 摄
老挝青年营员占塔万·凯米表示,他了解到中国如何通过发展绿色能源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他认为,除了研究新能源的应用之外,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西双版纳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此行中,青年们走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闻乐摆动的跳舞草、可一叶当舟的王莲等各种奇花异木中大开眼界。
在野象谷中,青年们听取保护救助亚洲象的经验,了解人象和谐的动人故事。“所有国家同样面临着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问题,世界各国的青年更应学会如何通力合作,使用新的科技来保护自然环境。”占塔万·凯米说。
体验黄金通道,“激发互联互通活力”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开通运营至今,不仅成为创造经济发展新机遇的“黄金通道”,亦为中老两国民众的交往交流架起桥梁。来自各国的青年坐上中老铁路,感受云南的发展速度和中国与海外互联互通的活力。
普洱市宁洱县是青年们乘着高铁到达的第一站。沿着公路,他们走进那柯里,这里曾是普洱茶走向东南亚的“第一站”,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站在古道之上,从事物流工作的柬埔寨青年安利宏说,“过去通商货物通过人背马驮的形式走出中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现在陆运、航运、空运十分发达,从云南运输货物到柬埔寨最快只需两天。”
图为各国青年走进云南铁路博物馆,了解云南铁路互联互通的历史与未来。 李嘉娴 摄
在云南铁路博物馆中,一条从中国昆明出发,途经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抵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图吸引各国青年驻足。新加坡青年戴楷臻表示,能看到铁路在云南的历史和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在当地人的精神刻画中埋下对外开放的种子。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老铁路开通,“泛亚铁路”正沿着越发清晰的“轨道”向前延伸。新加坡青年吴彦廷表示,“如果设想逐步实现,相信能把东南亚互联互通的潜力激发出来。”
多元文化交流,“为更好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30位青年中不少人是第一次踏足中国,在为期7天的旅程中,他们透过云南看到真实的中国样貌。“生态自然”“文化多元”“充实愉悦”“获益匪浅”······各国青年们纷纷给出此次研学的关键词。
图为各国青年体验陶艺,制作云南瓦猫。 李嘉娴 摄
“对我来说此行更多的收获在文化交流之中。一方面,我们体验了云南的制陶、咖啡、普洱茶、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向其他国家的朋友学习。”韩国顺天乡大学学生姜礼恩如是说。
“能和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们一同见证云南的发展,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一趟十分难忘的旅程。”来自中国四川的营员李源媛表示,她将带着此行的收获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奋斗,为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图为各国青年走进云南普洱那柯里小镇,体验绝版木刻版画技艺。 李嘉娴 摄
活动的结束亦是新旅程的开始,斯里兰卡女孩卡薇娜·贾亚赛卡拉表示,“通过这次云南之行,了解中国,我也希望未来能够到中国留学,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完)
中新网上海9月21日电(记者 范宇斌)“重归故里的感觉太好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故乡还保留着江南水乡古镇的‘老样子’,环境整治后更有韵味了。”时隔四年,比利时上海友好协会会长秦治官再次回到上海奉贤青溪古镇。
上海奉贤青溪古镇掠影。 范宇斌 摄
中秋节临近,不少海外侨胞回到祖(籍)国,走亲访友,排解乡愁,也看看故乡的发展变化。由上海市侨联主办的“海外侨胞故乡行”活动21日走进上海奉贤。19位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等国的海外侨胞走进历史悠久的青溪古镇,漫步傍河依水的老街,感受江南水乡风情;参观化妆品、生物医药企业,感受奉贤现代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家乡还是原来的味道,但多了现代化气息与历史人文融合之美。”秦治官在比利时生活了30余年,在当地创办学院,帮助侨胞融入当地社会,帮助当地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看着故乡风景,他感慨道,看过很多风景,最美的地方永远是家乡。“谁人不说家乡好?家乡真是无限好。”
海外侨胞参观上海奉贤青溪古镇。 范宇斌 摄
“我是一位‘老上海’了,但还是第一次来到奉贤,这里空气很好,环境优美,让我感受国际大都市的舒适节奏。”全日本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协议会会长、日本上海人华侨华人联谊会会长郑正权告诉记者,作为上海着力打造的“五个新城”之一,奉贤各方面发展的创新活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产业兴旺,家乡发展才会更有潜力。我在日本从事生物制药行业,在奉贤看到生物医药企业快速发展,我相信这里未来可期。”
奉贤的水乡风情同样让在加拿大生活了30多年蒙特利尔上海同乡会会长沈俊华感到格外亲切。多年来,他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上海与蒙特利尔这两座友好城市加强民间交流往来。不久前,他带领加拿大龙的传人龙舟队16位队员来沪参加了第12届上海世界华人龙舟邀请赛。
“赛龙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龙舟文化蕴含着团结、拼搏精神,我希望通过赛龙舟向海外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据沈俊华介绍,自2016年以来,他们在蒙特利尔已举办六届侨界龙舟友谊赛,不仅凝聚了侨胞,还吸引很多国际友人参与。
海外侨胞参观上海奉贤一家化妆品企业。 范宇斌 摄
以侨为桥,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外发展“搭桥”是很多侨胞的心愿。美国大华府中国大专院校校友会联合会顾问会长倪涛这一趟回国跑了很多省份,行程满满,收获很多。“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正是时代机遇让我能有机会跨出国门,我感谢这个时代。”
1993年,倪涛赴美留学,此后在美创办了希望中文学校、美国首家中文简体字报纸《新世界时报》。“我希望在美国出生的华裔新生代能够读懂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也希望华文媒体成为海外华人的精神食粮。”倪涛表示,随着中国日益强大,海外侨胞更有底气和自豪感。未来,他将继续致力于中文事业在美国的发展。
“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年我调到上海工作,为集团总部开拓中国业务。”英国上海商会会长、新加坡城市发展集团业主代表高翔在英国生活了33年,今年重回故乡上海。“走进奉贤看到昔日郊区发展迅速,更让我增加了回国发展的信心。”在历届进博会上,高翔为英国企业投资中国“牵线搭桥”。他告诉记者,今年他将以新身份首次直接参与进博会,宣介集团业务板块。
海外侨胞参观上海奉贤一家生物医药企业。 范宇斌 摄
欧洲文成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胡志横出生于侨乡浙江温州文成县,1997年他告别家乡,远赴意大利,开启异国他乡之旅。近年来,他开始抽出更多的时间对接中国企业,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以侨为桥,我们海外侨胞要努力搭起‘一带一路’上的更多桥梁。”
澳大利亚中华情联谊总会会长张宪舫曾多次策划举办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最近他又忙着策划“中华老字号”名扬海外全球网络直播以及明年在悉尼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五大洲春节联欢会、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暨首届澳中文化国际交流活动。走进奉贤后,他又开始想着为宣传奉贤贡献力量。“我来自中国,就有义务讲好中国故事,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并爱上中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