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12月10日电 (徐珊珊)“数字时代的人权保障”学术研讨会10日在江苏南京举行。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鲁广锦于会上表示,数字时代要加强数据立法,加强数据内容和数据安全管理等工作,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鲁广锦指出,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改变着人类既有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数字技术是支持人类交流升级、实现文明演进的重要工具。
鲁广锦认为,数字时代把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纳入数据之中,纳入到一个体系化的智能社会之中。从积极人权的一面看,数字技术赋能社会,也赋能人人。技术在改变社会,也在改变人类。数字时代的到来,人的生存空间拓宽延展、生活方式丰富优化、劳动方式创新解放、共享机会普遍增多。
“有了数字技术,人们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同等获取应得的基本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信息的获取与分享。”鲁广锦称,因为有了数字技术,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人们更加拥有实现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有的权利。
数字时代人权事业面临新挑战,如何进一步推动人权事业发展?鲁广锦说,要加强数据立法工作,保护数据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权益;加强数据内容和数据安全管理,不断提升数据保护意识;加强数据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数字文化和数字文明水平。这些都是数字时代做好人权保障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人类的命运与每个人的命运更加息息相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加离不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召唤,更加需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加强保障。”鲁广锦表示。(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杭州12月10日电 (钱晨菲)12月10日,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在杭州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以视频方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在杭州举行。钱晨菲摄
与会嘉宾认为,去年底召开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双方共同擘画中阿关系未来发展蓝图,习近平主席宣布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标志着中阿关系步入新时代。中阿媒体应当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弘扬丝路精神,夯实合作互信根基,践行中阿友好,推动文明传承创新,为推动双方共同发展、促进国际与地区和平稳定贡献更大力量。
与会嘉宾表示,将共同推动“文明对话共同行动”的落实,共同实施50部视听节目合作工程,深化政策沟通、内容合作、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等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广电视听行业创新发展。
论坛以“传承中阿友谊·共享视听发展”为主题,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共同主办。共有来自中国和15个阿拉伯国家的广电主管部门、媒体机构、视听企业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的300余名代表参会。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秘书长阿卜杜拉希姆·苏莱曼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艾哈迈德·阿布·盖特委托助理秘书长艾哈迈德·哈塔比宣读其书面致辞。
曹淑敏表示,在习近平主席致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贺信精神指导下,中阿广电视听合作日益深入,政策对话机制日益健全,新闻报道与内容合作成效显著,新媒体合作不断拓展,人员交往日益密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媒体的重要作用,中方愿与阿拉伯各国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同开创中阿广电视听合作的美好未来。中阿应加强新闻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深化内容建设,共同讲好中阿友好故事;加强技术赋能,注入合作发展新动力;促进人员交流,持续深化互学互鉴。
阿卜杜拉希姆·苏莱曼表示:“中阿友谊历久弥新,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和平的共同愿景之上,我们希望通过中阿的务实合作,推动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之间更为紧密的人文交流,构建起强大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这一愿景不仅停留在口号或者愿望,还体现在诸多实际的合作项目与举措中,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的各类传媒活动和媒体合作。这些合作和活动涵盖多个领域,包括联合制作、广播电视竞赛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开发创新先进的传媒产品,使双方进一步深化互学互鉴,推动文明对话。”
现场,中外嘉宾围绕“政策对话,加强中阿理念沟通”“内容合作,讲述中阿友好故事”“技术赋能,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开展主题对话,积极探讨和展望未来合作与发展。论坛期间发布了20项中阿广电视听合作新成果,涵盖联合制作、节目互播、技术应用、人员交流等多个方面,涉及政府部门、广电媒体、民营企业、智库机构等多主体。闭幕式上,还举办了“第二届中阿短视频大赛”和“丝路·国际传播微视频大赛”奖项发布及第三届中阿短视频大赛启动仪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