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10日电 (记者 李佳佳)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0日联合发布了《邮轮绿皮书: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2023)》。报告显示,全球邮轮旅游市场需求旺盛,绿色环保邮轮市场规模增大。在中国,邮轮市场复航有序推进,本土邮轮运营能力增强。
《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2023)》是由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汇聚国内外邮轮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尖端力量,洞察当前邮轮产业发展的新动向,编纂的全面而深度的年度报告。本年度“邮轮绿皮书”是该系列出版物的第10本,数据统计时间从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
本年度报告分为总报告、专题篇、产业篇和发展篇四个部分,囊括了16篇系统而具体的研究报告,逻辑严谨、观点鲜明、数据翔实、内容前瞻。总报告分析了2022~2023年国际邮轮产业发展形势,并通过十大热点解析了中国邮轮产业的最新走势与潜在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邮轮消费需求逐步释放,欧洲、北美等区域已经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营,2023年全球邮轮行业有望全面复苏,甚至超越疫情前的水平。国际邮轮协会的《2023年邮轮行业现状报告》显示,邮轮旅游市场恢复速度快于全球出境旅游市场复苏速度,且年轻人将是邮轮市场的消费主力。邮轮市场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2027年出海邮轮游客将达到3950万人次。邮轮产品的强劲增加态势以及持续攀升的客运量预示着邮轮市场的发展潜力较大。
报告称,从中国的角度看,交通运输部已明确国际邮轮运输全面恢复,国产首航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也将于2024年1月正式启航。但本土邮轮产业在短期内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消费者对邮轮旅行的信心亟待提振、邮轮载客率较低等问题。此外,本土邮轮公司在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中国作为全球邮轮新兴市场,有望抓住国家战略发展新机遇,逐步增强大型和极地探险邮轮建造的自主设计研发力度,提升邮轮船队的自主运营能力,深化邮轮经济产业链的拓展,推动中国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邮轮市场的合作和竞争,为全球邮轮行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当前,中国邮轮市场复航有序推进。2023年3月15日,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国调整外国人入华签证及入境政策,上海邮轮免签重新恢复。
2023年5月10日,“招商伊敦号”邮轮顺利靠泊温州港,近3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开启在洞头的海岛风情游。2023年5月11日,上海海事局对停靠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国际邮轮“蓝梦之星号”进行港口国监督检查,此次检查是该邮轮疫情后的首个航次,也是疫情后上海海事局组织的首次联合安全检查。
2023年5月15日,皇家加勒比游轮宣布完成2024年国际邮轮航线在华部署,旗下超大豪华邮轮“海洋光谱号”将于2024年4月重返上海,是在国家交通主管部门发布《国际邮轮运输有序试点复航方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推进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行动方案(2023—2025年)》之后,首家宣布重返中国市场的国际邮轮头部企业。
MSC地中海邮轮宣布将于2024年重返中国市场,“地中海荣耀号”计划于2024年3月16日启航。而爱达邮轮日前也正式宣布旗下“地中海号”于2023年9月30日开启以天津为母港的国际邮轮航线,迎来全年运营的中国首航季。中国的邮轮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是全球第二大客源市场。作为国际邮轮公司,地中海邮轮也将积极布局,将在2024年使旗下的高品质邮轮尽快重返中国。
2023年9月18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输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国国际邮轮运输全面恢复。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将于2024年1月1日从上海启航。
此外,中国邮轮市场的试点运营和重启对本土邮轮品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22年11月20日,招商维京游轮“招商伊敦号”在深圳蛇口邮轮母港开启“深圳—厦门—舟山—上海”的8日东南海岸文化之旅。
2023年5月19日,首艘国产豪华大型邮轮被命名为“爱达·魔都号”,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取名“魔都”,既彰显了其“上海设计”“上海制造”的荣耀身份,也契合了立足上海主场、弘扬海派文化、传承城市品格的愿景。同时,“魔都”船名也凸显了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在产品设计、艺术设计、体验设计上的完美追求,即通过“奇幻缤纷的魔力、文化交融的魔幻、潮流时尚的摩登”为中外游客提供海上美好城邦的绝佳体验,传递“邮轮,让生活更精彩”的品牌理念。(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宁波12月10日电 (童笑雨)12月10日,记者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获悉,浙江宁波又发现一处史前文化遗址——陈王遗址。该遗址出土遗存年代跨度大,由早至晚分别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战国时期、汉六朝、唐宋时期,其中以史前时期遗存为主。
陈王遗址河姆渡文化墓葬随葬陶器。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供图
陈王遗址位于宁波市奉化区,遗址分为南、北两个片区。2023年2月至8月,为配合基本建设,经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对该遗址实施了2500平方米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遗迹现象77处,出土小件标本600余件。
陈王遗址发掘场景航拍照。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供图
根据考古发现,该遗址自上至下可分为6个层位。其中,河姆渡文化四期遗迹现象发现有土台、墓葬、木构窖穴、木构护栏、灰坑、灰沟等。出土陶器主要有釜、鼎、豆、罐、器盖、支脚等,石器有石锛、石犁、砺石等。
良渚文化时期房址为单间或多间地面式建筑,由数段基槽和柱洞组成,平面形状为圆形或近长方形。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西向,棺具为独木棺,部分墓葬存在棺盖板。随葬品一般置于腿部或脚端,常见陶釜、豆、石钺和石锛,个别墓葬随葬漆觚或小型玉饰品。出土石器种类非常丰富,有犁、刀、钺、镞、锛、斧、耘田器、镰、凿、破土器、纺轮、砺石等,玉器有玉锥和玉珠、玉坠等小型饰品。
战国时期文化层被汉六朝时期人类活动破坏,仅发现少量原始瓷盅、杯和拍印米字纹或方格纹等纹饰的印纹硬陶罐、坛残片。
汉六朝时期遗迹发现有房址、墓葬、灰坑等,遗物主要为陶、瓷器和砖瓦类建筑构件。该阶段还存在一些硬陶,与商周印纹硬陶的区别主要是在纹饰方面,叶脉纹器耳、梳篦纹、水波纹、垂帘纹是这一时期硬陶常见的装饰。
唐宋时期的器物以青瓷为主,有少量白瓷。越窑青瓷器型见有花口盏、荷叶形盏托、碗、韩瓶等。
此前,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在距离陈王遗址3公里范围内曾先后发掘过下王渡、何家、上王、下庙山、双马、竺家和顾家庄等七处史前遗址,此次发掘的陈王遗址是第八处。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发掘表明,陈王遗址是奉化江流域发现的又一处典型平原低地聚落址,该遗址出土考古材料对于构建区域文化发展脉络和研究聚落变迁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如结合遗址文化层堆积和遗存种类及时代特征来看,陈王遗址是奉化江流域史前时期古人活动的重要聚落点,从河姆渡文化四期到良渚文化阶段,墓葬形制、棺具、随葬品、头向等方面存在一定延续性,体现出河姆渡文化在精神文化方面对宁波地区后续史前文化影响深远。
从陈王遗址聚落变迁过程来看,陈王遗址各时期丰富的聚落要素、“居葬合一”的聚落布局形态及大量生产、生活类遗物的发现,对探索宁波地区史前聚落演变与研究生业经济有重要意义。
此外,汉六朝时期大量生活类遗物和较多砖、瓦类建筑构件的发现,说明陈王遗址在该时期仍是一处古人生活居住的稳定场所,聚落延续使用时间久远。此类遗存的发现为复原宁波地区汉六朝时期社会生活场景提供了新材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