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1日电 中铁十七局21日发布消息,由该局承建的中国首个最大吨位双向不对称钢混结合斜拉桥——山西省大同市平城街西延跨铁路桥,当日顺利跨越大同西编组站站场16股铁路线,完成转体施工、精准合龙,为早日实现通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街西延跨铁路桥梁新建工程位于大同市城区,是沟通大同市西部城区铁路站场两侧的重要交通走廊。此次施工的主桥为独塔钢混结合梁双索面转体斜拉桥,转体梁全长254米、重达25000吨。
由于项目地处城市中心,主桥及引桥累计跨越16条铁路线,施工场地距铁路接触网最小距离1.32米,距铁路围墙最近仅1米,要想在如此局促的有效空间内将梁体顺时针旋转72度,完成双向不对称转体并精准对位,难度和风险极大。
“针对转体桥施工的复杂性和精度要求,项目团队通过建立桥梁转体姿态实时监控系统,在梁端、塔座等关键位置安装感应装置和监测点,全程实时监控整个转体过程中角速度、线速度、梁体姿态、平面轨迹及梁体竖向振动状态等变化参数,成功将施工精度严格控制在毫米级。”项目负责人冯向前介绍。最终,项目团队成功在110分钟天窗点内“零误差”完成全国首例双向不对称钢混结合转体斜拉桥合龙施工。
据悉,大同市平城街西延跨铁路桥是“云城”民众翘首以盼多年的连接东西城区的重点工程,将于2023年底通车投入使用。(完) 【编辑:唐炜妮】
中新网广州9月21日电 (蔡敏婕 沈高)随着一声令下,施工员通过信息平台操纵桩梁一体化智能造桥机,将一片长16米,重40吨的双T梁精准架设到大桥支座上。至此,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梅陇特大桥最后一片预制梁板架设21日成功,桥梁共342跨施工完成,桩梁一体化智能造桥机造出“职业生涯”中第一座桥。
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首创智能造桥机完成首座特大桥施工。广东省交通集团 供图
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全长约146公里,是目前广东省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全线按照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进行改扩建。项目建成通车后,将有效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首创智能造桥机完成首座特大桥施工。广东省交通集团 供图
梅陇特大桥是项目重要性控制工程,位于汕尾市境内,全长5487.2米,大桥的顺利完工为项目主线实现八车道通车打下基础。
“为提升建造效率,实现绿色扩建,深汕西改扩建项目牵头研发了桩梁一体化智能造桥机,并在梅陇特大桥建设中投入3台设备同步施工,工期仅用20个月。”深汕西扩建管理处副总工程师刘敏表示,梅陇特大桥桩柱、盖梁、梁板实施100%装配化施工,每跨桥梁比传统施工节约工期10天。
桩梁一体化智能造桥机长92米,重580余吨。相比传统现浇桩基础的施工工艺,它集成了引孔、打桩、吊装盖梁、梁板以及装配施工等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施工技术,能就地实现桥梁各结构件及桩基础的全部施工,实现了“搭积木”式的桥梁建设模式。不仅如此,造桥机能同时打开4个综合施工技术作业面,效率大幅提高,2.5天即可完成一跨桥梁施工,比传统施工效率提高了至少3倍以上。
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首创智能造桥机完成首座特大桥施工。广东省交通集团 供图
“智能造桥机首次投入使用,我们在桥梁全装配化施工工序的衔接配合、设备的使用磨合上不断优化,以求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刘敏介绍,例如在进行预应力管桩施打工艺中,需要利用造桥机中的垂直度控制调节系统以及信息化辅助手段,保证管桩施打的精度,为此,项目建设者反复进行沙盘演练,不断打磨施工技术,从一开始需7至8天才能完成单跨桥梁施工,到成功实现2.5天高效完成施工。
梅陇特大桥成功实施构件工厂化预制,依靠智能造桥机“搭积木”的机械化建桥模式,是目前全国装配体量最大的桥梁。大桥所需桥梁构件全部为预制,为保证预制构件的质量。
该项目T10标党支部书记孙庆旺表示:“预制梁板的每个生产步骤都连接智能设备控制器、电脑、手机等终端,在现场报验、GPS与电子围栏、人脸识别等环节中,工人、监理质检等现场人员将梁板相关的生产数据实时传输,有效实现对预制梁板的质量溯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