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11月28日电 (记者 张远 阿琳娜)装载着日用百货、健身器材等货物的X8155次中欧班列28日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德国汉堡,这标志着中欧班列(西安)自2013年11月28日开行首趟以来,已累计开行十年,开行总量达20897列。
11月28日,X8155次中欧班列(西安)整装待发。 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如今,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中国第一,为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强劲动能。
西安国际港站站长王保录介绍,自2013年开行首趟以来,开行量逐年递增。特别是自2018年起,中欧班列(西安)发展进入“快车道”,2019年至2021年更是实现“井喷式”增长,2022年开行达4639列。运输货物也从最初单一的工业机械,丰富为建材、汽车、粮油副食、轻工产品等品类。中欧班列(西安)实现了市场培育、辐射欧亚、客车化开行、集结分拨“四级跳”。
为适应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的快速增长,2021年以来,西安国际港站先后实施了三次扩能改造,堆存、装卸、编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我全程参与了西安国际港站的扩能改造,见证了它的线路、功能定位、硬化面积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更亲眼目睹了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的‘迅猛’增长。”西安国际港站货运车间主任白宽锋说。
今年以来,截至11月28日,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4843列,已超去年全年开行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3.77%,运送货物总重43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3.2%,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已开通国际运输干线17条,实现欧亚主要货源地全覆盖,“+西欧”线路已拓展至21条,日均开行达15列左右,中欧班列内陆集结中心作用进一步凸显。(完)
中新网北京11月28日电 首届西藏历史文化论坛暨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学术研讨会11月28日在北京召开。
论坛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藏大学、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近60人,围绕“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主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宗荣、总干事郑堆、副总干事李德成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是历史研究所进一步推动“横向破圈、纵向贯通”而创建的学术交流平台。首届论坛以藏研中心总干事郑堆研究员主持的、历史研究所主要承担的“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课题为主题,由论坛开幕式、大会报告和论坛闭幕式三部分组成。开幕式、闭幕式由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班玛更珠主持。
郑堆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西藏早期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西藏早期文明的本质特征和丰富内涵,阐述西藏早期文明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祖国内地的联系,论证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他指出,中华民族内部自古以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既创造了西藏的早期文明,也是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的中华文化得以形成、发展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础,揭示和阐述这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西藏早期历史文化的认知,加大文物保护和资料挖掘力度,对培养专业人才,推进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三场大会报告中,与会学者围绕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中的重点议题如西藏高原古环境和古人类迁徙、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西藏地方早期部族间的互动与交流、早期西藏的历史与文化等内容,多角度、多方位展开交流研讨。
李德成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增强对外学术联系,扩大朋友圈,助力藏研中心履行牵头协调全国藏学研究职能。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这一主题,共发表19份报告,既有理论探讨,也有考古发掘个案、文献新发现,成果丰硕。本届论坛的举办,有利于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提高学界和社会各界对西藏早期文明的关注。(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