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临汾11月28日电(记者 左宇坤)三晋大地,苍茫无际,笔走龙蛇。仿佛随便拎起一头,故事便可以无休无止地讲下去。
在风光旖旎的汾河畔,在奔腾激荡的黄河中,山西省临汾市这片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上,中华民族的形态以多种多样的方式铺展呈现开。那份精神尊崇和情感寄托,已深深镌刻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11月2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网、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在临汾启动。采访团在对临汾文化资源的探寻中,深切感受着华夏文明之肇端、最初中国之精神。
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28/2ec2404099a74cc8bc6d138be0217b10.jpg" alt="11月27日,山西临汾吉县,航拍黄河壶口瀑布壮丽景观。 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
11月27日,山西临汾吉县,航拍黄河壶口瀑布壮丽景观。 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大河流金,壶口喷涌黄河大合唱
“西出昆仑东入瀛,悬流喷壁泻瑶琼。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在明代诗人刘子诚笔下,壶口瀑布奔腾如虹的气势和力量依然可以在今天与我们产生深切的共鸣。
在山西省和陕西省交界的晋陕大峡谷中,黄河缓缓流淌过北方大地。奔流至壶口,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地势忽降,河水倾泻而下,如壶之口,故名壶口瀑布。
这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的壮观之景四季不同,滔滔黄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的涌来,骤然归于二三十米宽的“龙槽”。到了冬天,严寒的天气把瀑布冻成难得一见的冰雪之态,形成姿态万千、造型各异的冰挂、冰柱,绝美的“水帘洞”奇景亦可得一观。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而壶口瀑布作为母亲河——黄河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被誉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
这里是著名经典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创作灵感的触发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出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壶口瀑布都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具象化。
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28/53cc396b4c0d49f3abc937faa892e23f.jpg" alt=" 11月27日,山西临汾吉县,航拍黄河壶口瀑布壮丽景观。 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
11月27日,山西临汾吉县,航拍黄河壶口瀑布壮丽景观。 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壶口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景区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一是打造文化和旅游精品工程,二是开创黄河地方文化特色,三是全面推动演艺、非遗、文创产品、公共服务等进景区,四是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壶口景区的龙头作用,让果园变景区,真正使农民端上旅游的碗,吃上旅游的饭,挣上旅游的钱。
黄河精神的照耀之下,新的奋斗征途已经展开。山西吉县因“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而闻名于世,也因“鲜艳浓红、香脆甜爽”的优质苹果而享誉全国。
近年来,吉县围绕“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促民增收”主线,依托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工程、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项目、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工程,完成荒山造林9.34万亩。
东部油松防护林、南部刺槐防护林、中部水果经济林、西部干果经济林……从“光秃秃”到“绿油油”,把黄河沿岸变绿,吉县人的梦想正一步步实现。
临汾市博物馆是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展现华夏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为采访团在山西临汾打卡汾河边的博物馆。 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日月相抱,文物诉说千年古今事
拂去历史的尘埃,走进临汾市博物馆,通过现代技术,观众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三枚人牙化石和右顶骨化石在头骨中的位置,以及“丁村人”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
记者了解到,丁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国人独立完成的旧石器时代的考古,“丁村人”和“丁村文化”填补了大陆人类进化中间“古人”的缺环,有力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说”观点,连通了中国大陆人类发展史谱系。
“这是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的复制品。这些牙齿呈铲状,铲形门齿是黄种人拥有的较多。”临汾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工作人员介绍,丁村人的化石非常少,但对于了解中国古人类的连续演化进程非常重要。
在第二展厅入口处,“镇馆之宝”彩绘龙盘格外引人注目。据工作人员介绍,彩绘龙盘是早期王级大墓特有礼器,陶寺遗址的早期王级大墓共出土4件彩绘龙盘,这是其中1件。
“陶寺遗址存在明显的等级分化和社会分工,表现出早期都城的雏形。”正如工作人员所言,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最重要的都邑聚落之一,40余年来的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不仅从考古学上确立了陶寺文化及年代框架,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书写文字,确认了世界最早的观象台,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
在临汾市博物馆里,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文明的持续性都得到了直观的展示。黄河魂与华夏根,家与国的概念,在临汾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穿越古今,体现得如此清晰。(完)
中新社上海11月28日电 题:中国学研究今日有何使命?
——专访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梁怡
作者 徐皇冠 文龙杰 韩禹
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日前在中国上海举办,400余位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齐聚,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深刻阐明了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什么是中国学,近年来有何特点?中国学研究今日有何使命?中新社“东西问”就此专访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与会嘉宾,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梁怡。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什么是中国学,近年来的中国学研究有何特点?
梁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哈佛大学创建东亚研究中心,聚焦中西方现代接触下的中国研究,带动中国学兴起。而中国学的源头,则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汉学。汉学主要关注的是传统中国古典文化,重在典籍的翻译、校勘、考据与注释等。中国学则是指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情况及其成果,属于跨学科研究。
近现代中国激烈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二战后的世界新格局下愈发引起美西方国家关注。他们对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关注和研究面向更广,不再限于传统中国的语言、历史与文化,而是扩展至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特别是越来越聚焦到对改革开放45年来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研究。
近些年的中国学研究呈现出新特点。包括,美、俄、日、欧明显居于主导的传统优势逐渐被突破,亚、非、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国家正在陆续加入;研究领域间的界线在弱化,参与成分多元,学术与通俗并存;跨国界、跨学科合作交流的趋势愈加凸显,出现不同区域、国家、群体跨界关注和研究中国的情况;研究的主力群体正出现代际交替等。此外也应看到,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国的情况仍然存在。
内容方面,中国学研究也有新趋势,包括更加聚焦当代中国,关注新时代中国治党、治国的新战略、新思路、新方法;更加关注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以期在此过程中寻找新的国际合作伙伴、合作方式和本国发展的新机遇;分析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寻找新的国际领导力量;寻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关注中国新的理论贡献,等等。
2016年10月,“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26个国家的31位著名汉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和智库学者应邀与会。杨可佳 摄
中新社记者:研究中国学有何重要意义?
梁怡:对中国学的研究,功能、方式、路数等国内外有所不同。就国内而言,对外国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是重要工作内容。这种“研究的再研究”,是在全球中国学的大环境下,对已经开展近现代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研究国家的学术状况(缘起、特点和意义)进行历史的考察、动态的追踪和系统的梳理,从理论和宏观上把握各国研究的进程和特点,并对其使用的文献资料及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出译、介、述、论、评等不同层面的分析。新形势下,还增加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功能。
应该说,中国学是跨国界、跨学科、跨语种的研究,因为是以研究现实中国问题为主,它有前端性;因为必须在溯源历史前提下做考察和研究,又是基础性的。对于中国学者,研究好中国学,厘清国外相关中国叙事的历史、现状及其背后的生成逻辑,有着学术互鉴和现实资政的双重价值。
在学术上,中国学植根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学术环境,是“他者”看中国;中国对自己的研究,则是“自视”。对中国的认识,“他者”和“我者”的不同视角,有可能存在“缩小”和“放大”的两种视野。通过相关研究,寻找两种视角的契合点,有着推动学术进步的意义。同时,这也是一种民间的沟通,通过交流对话减少误读、误判,凝聚共识。
现实意义上,研究好中国学有着资政功能。海外中国学关注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其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所作的观点、结论和判断,左、中、右观点都有,影响面宽;国际社会都以各自国家的国家利益、对华政策需要为前提认识中国。从这一角度说,我们研究好中国学是“知己知彼”,能为中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决策提供知识基础、学术基础和研究基础,有助于认识差异,主动采取行动,化解彼此间的误会与误解、减少冲突,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和平发展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3年4月,“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在上海举办,嘉宾在户外合影。殷立勤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这次大会对于开展中国学研究有何意义?
梁怡:2004年,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研究向纵深发展,2010年起该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学术平台,由国务院新闻办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新闻办联合承办。今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举办,习近平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论坛宣布成立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并为2023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颁奖。可见中国对世界中国学的重视上升到新的高度,由学术层面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精神,具有方向性、战略性、指引性。贺信深刻阐明了研究中国学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的殷切期望,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其中深刻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这是站在大国大格局立场和境界上为开展好新时代的世界中国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责任和世界责任。作为专门研究中国学的学者,我备受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的鼓舞,这也增强了我们继续做好研究的信心。推动中国学研究,恰逢其时。
2023年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开幕式上,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宣告成立。张亨伟 摄
中新社记者:未来,以中国学推动文明对话和互鉴,您认为有何着力点?
梁怡:从事中国学的研究也有文化传承交流的意义和使命,学术交流是文明交流的一部分。以这次中国学大会为契机,中国学的功能将从单纯的外国对中国的研究向中外互鉴转变。以中国学推动不同文明对话和互鉴,要聚焦到研究工作本身。中国学研究分散在各个学科之中,实现研究整体的新的发展,要重视跨学科的协调,包括协调对汉学与中国学(或称为历史与现实的中国学)的衔接与区别。如,概念的统一表述,进一步细化研究分类、凝练研究主题等,也能更有利于中国学的研究通才的培养。同时,文明交流、相互了解、增信释疑,民间力量是重要依靠。一定程度上是由学者拿出有研究基础的建议、由官方提供靶向,民间发挥作用。通过民间的声音去实现交流与传播,因此也需要重视中国学相关研究成果的通俗性转化,以及向民间、民众的普及。(完)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梁怡
梁怡,1956年生,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原主任,从事海外中国学研究3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