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9月30日电 (记者 蔡敏婕)广东省疾控中心30日发布消息称,根据该中心监测,近期广东流感活动水平上升,呼吁民众尽量在流感流行季开始前接种流感疫苗,或在流行期间任何时机进行疫苗接种。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分为甲、乙、丙、丁四型,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暴发和流行。广东省此次主要流行的毒株是A(H3N2)亚型流感病毒。
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另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人群密集且密闭的房间内通过气溶胶等途径也可以感染,流感一般在冬春季出现季节性高发,广东及其它南方地区还会出现夏季流行高峰。
相较于普通感冒以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为主的特征,流感的全身症状较重,主要有高烧明显(38.9摄氏度至40摄氏度),短时间内的体温快速上升;疼痛明显,主要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疲劳乏力明显;剧烈咳嗽明显;少数严重病例可能发生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甚至死亡。
广东疾控指出,流感病毒对于所有人群都是易感的,其中65岁以上老人、5岁以下儿童、慢性病患者及孕妇等人群,感染后重症的风险较高。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过程应全程佩戴口罩,尽量减少接触他人并居家休息;5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感染后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周至4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由于流感病毒易变异,且接种后获得的免疫力会随时间衰减,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从而提供有效保护。(完) 【编辑:黄钰涵】
中新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 高凯)“文人琴歌的表达意蕴”——龚琳娜《叙事琴歌:胡笳十八拍》唱片分享会日前在国家大剧院举办。
这张由国家大剧院音乐厂牌NCPA Classics最新制作发行的唱片《叙事琴歌:胡笳十八拍》,由中国新艺术音乐歌者、创始人龚琳娜与古琴演奏家林晨、笛箫演奏家王华、国家一级演奏员聂云雷、中国青年打击乐演奏家李尚五位艺术家联袂演绎。除了唱片主创人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音乐学院资深教授吴文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宏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肖梅,作曲家黄荟等嘉宾也出席了此次活动。
龚琳娜《叙事琴歌:胡笳十八拍》唱片分享会日前在国家大剧院举办。国家大剧院供图
长诗《胡笳十八拍》传为东汉蔡琰(蔡文姬)所作,明代中晚期出现的《绿猗新声》(1597年)与《琴适》(1611年)均载有琴歌版本的《胡笳十八拍》,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此次发行的《叙事琴歌:胡笳十八拍》依据《琴适》本,由古琴演奏家林晨打谱,“十八拍”的每段音乐曲调简洁而富情感,虽似重复而又富变化,在这“变”与“不变”之间,既诉说着战争中人们悲惨的生命状态,又慨叹着蔡文姬自身流落他乡的悲苦、返回故土时的兴奋以及骨肉别离时纠结、两难的心绪。与传统琴歌不同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胡笳十八拍》中所蕴含的情感变化,龚琳娜在本张专辑中加入了笙、笛、箫、埙与打击乐,不仅扩大了传统琴歌作品的表现力,在声乐演唱部分的可听性也显著提升。
据介绍,此次《胡笳十八拍》采用了全同期的录音方式,也就是所有艺术家在同一声学空间中演奏,一次成形。负责本次录音和后期的冀翔博士表示,“这对于艺术家和录音师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艺术家们需要在演奏准确无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表达,而录音师则需要在音色、平衡和串音控制上做好把控,在确保对声音做高品质捕捉的基础上,为后期制作留出充分的操作空间。”据悉,《叙事琴歌:胡笳十八拍》也是该作品琴歌全本录音的首个正式公开出版物。同时,此项目也入选了“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活化计划。”
分享会以《胡笳十八拍》的第一拍开场,随后龚琳娜与观众讲述她与琴歌的渊源以及对其的热爱。龚琳娜认为,“琴歌是文人音乐中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你不去学习和研究它,那么你做中国音乐就缺失了一块,文人音乐的表达是内省的,琴歌专辑能够体现琴歌的历史和风格”。
琴歌不仅是音乐和文学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审美情趣和智慧的象征。龚琳娜与林晨向观众分享了专辑从构想、筹备、制作的幕后历程。林晨表示,希望在浮躁的时代,通过古琴带给人们“对自然,对生存,对生命的理解”。李宏锋称,“《胡笳十八拍》专辑的发布无论对我们的民族声乐、学术研究,还是我们未来民族器乐的弘扬和发展都是具备巨大意义的。”吴文光表示,“龚琳娜唱奏组合所录制的琴歌《胡笳十八拍》是胡笳奏唱文化中的又一次有着探索精神的可贵尝试,它的问世一定会对古曲开发的多样性及个性化的琴歌演唱起到积极的作用。”(完)